袅袅馨香,熏陶着历代文人的心灵
2023-06-24 02:20:18来源:观复文化
古人重视官能感觉,透过感官—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五感来感受美的存在,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。
(相关资料图)
香不仅仅是一种风雅的点缀,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追求。在古人的心目中,用香首先是道德修养的需求。
古人居士焚香熏香,以香伴读,炉热情暖,青烟翠雾中启迪智慧、濡养身心,是一种真实而平常的生活方式。
明 陆师道 《临文征明吉祥庵图》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明代屠隆在《考盘余事·香笺》论香篇里,指出焚香的妙处,并宜以茶相伴:
“香之为用,其利最溥。物外高隐,坐语道德,焚之可以清心悦神。四更残月,兴味萧骚,焚之可以畅怀舒啸。晴窗塌帖,挥尘闲吟,温灯夜读,焚以远辟睡魔。谓古伴月可也。红袖在侧,秘语谈私,执手拥炉,焚以熏心热意。谓古助情可也。热意。谓古助情可也。坐雨闭窗,午睡初足,就案学书,啜茗味淡,一炉初热,香霭馥馥撩人。更宜醉筵醒客,皓月焚香可静穆身心,集中心神。”
香事在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文人生活。明代屠隆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概括:“香之为用,其利最溥。” 此话道尽香在文人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用处。
焚一炉香可以清净身心、提神醒脑。煮一壶好茶,香炉里香烟袅袅,好生惬意。可以说焚香宜与美好的事物相伴。
清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明代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谈及香的用处:
“香、茗之用,其利最溥,物外高隐,坐语道德,可以清心悦神;初阳薄暝,兴味萧骚,可以畅怀舒啸……”
可见文人生活之精致,精神之高洁,吟诗作赋都离不开一炉馨香。
焚香具有营造氛围,古代文人无论是书斋苦读还是研经讲义必定以香炉为伴。
宋人竹间焚香页 宋代 佚名作 故宫博物院藏
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的脾:“在志为思,思伤脾”。意思是思考过度就会干扰脾运化,而脾伤 则气血亏少,进而又会影响人的思维活动。宋代外科大家陈自明就认为:“气血闻香则行,闻臭则逆”。
此时如果能够焚香伴读,能够通畅血气、醒脾益气,便可实现思考敏捷。
朱熹在《香界》中描述芬芳之气使人静心安神:“花气无边熏欲醉,灵芬一点静还通”。
在香气的熏陶下能凝神静气,容易维持思维运转。芳香行气,芳香能走窜,性温能通行,有疏理气机的作用。
《神农本草经疏》将具有行气作用的芳香药归为降气药,如降香、郁金、沉香等。
南宋 刘松年 《秋窗读书图》故宫博物院藏
观复博物馆以焚香兼诗意化的雅事,推出符合大众日常生活的——紫气香韵系列线香套装[鹅梨帐中香] & [日檀夜沉] & [芳香辟秽]。
古人安寝时,用鹅梨蒸沉香,置于帐中,香气散发出来,沁人肺腑,号为“帐中香”。这种在床帐中焚熏助眠的香品,称为“夕熏”。
“江南李主帐中香”有此方:「沉香一两,鹅梨十枚。右用银器盛,蒸三次,梨汁干即可。」
鹅梨是一种香味强烈的梨,将鹅梨挖去内核,装入沉香末、檀香末,密封,然后用火蒸——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当作容器,蒸过之后,梨肉连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、和匀,做成成香。
如此制出来的香,香气甜美清新,似鲜果般沁人心脾,颇受古人喜爱。
此观复日檀夜沉套装由“新山檀香”及“越南芽庄沉香”组合而成。
檀香属于“明香”,明火点燃后其味道能迅速充满整个空间,可谓“香远益清”。
沉香是经年老树受伤后真菌侵入结成的香脂,其结香过程需要十几年,几十年。沉香香气独特,凝聚内敛,层次丰富。
从传统角度看檀香和沉香都具有养生价值,沉香之气是下行而檀香是上行。
温暖的檀香,白天点燃一支能提高正气,安抚神经,消除杂念。入夜后,点燃一支沉香,伴着优雅而安静的香气,适合安神入眠。
“以香辟秽,胜四时不正之气”,是古人洁净清香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,代代相传,延用至今。
明代宫中,不论冬夏,必于殿口内设炭火一盆,燃苍术杂香,用以清秽。
艾草在古代被称为“百草之王”,可扶助正气,通经活络。崖柏乃多寿之木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崖柏可养人心气,安魂醒脑,香气亦能舒缓精神。
崖柏的生长环境:北方山脉少土少水分,崖柏在贫瘠的环境生长,养分吸收少,生长极为缓慢。生长环境越恶劣,岩石缝隙越窄小,往往料质越好,其香味是那种很悠远醇厚的淡香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崖柏乃多寿之木,使人润泽美色,养心气,能安魂醒脑,香气能舒缓神经。
制清秽香所用的苍术,是古时烟熏避瘟常用中药之一。
张山雷《本草正义》中说苍术芳香辟秽,胜四时不正之气,时疫之病多用之,最能驱除秽浊恶气。现代研究也证明,苍术所含的挥发油有很好的灭菌功效。
用中药苍术为主制作的熏香,药味比较浓郁,若想使香味与功效并重,可以加入香气怡人的乳香、檀香,使香气相对柔和不那么刺鼻。
关键词: